學習外語,特別是英語,常常會遇到一個讓人困擾的問題:眼前這個東西,這個概念,究竟該如何用英語表達? 字典雖然好用,但面對一些比較口語化、或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時,光靠字典的解釋,有時候還是不夠貼切、甚至會讓人一頭霧水。 因此,理解英文字彙的運用,以及不同情境下的表達方式,就顯得格外重要。
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卡在「如何用英文表達」這個環節。 他們或許認識單字,也能夠理解語法,卻在實際運用時,無法精準地將中文意思轉換成合適的英文說法。 這並非因爲他們的英文不好,而是因爲中文和英文在思維模式以及表達習慣上存在差異。 中文常常偏向意象與隱喻,而英文則更注重邏輯與精準。 因此,直接進行字面翻譯,往往會造成誤解,甚至讓人覺得表達很奇怪。
舉例來說,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想睡」這個動作,如果直接翻譯成 “want to sleep” 雖然沒錯,但在口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表達方式卻是 “I’m sleepy” 或 “I’m tired”。 這體現了兩種語言在表達習慣上的差異。「想睡」是表達一種想睡覺的意願,「I’m sleepy」或「I’m tired」則更強調的是一種生理上的感受。 前者着重於意願,後者着重於狀態。
再舉一個例子,形容一個人很「摳門」,字典上或許會找到 “stingy” 或 “miserly”,但這兩個字都帶有一些負面評價,聽起來比較刻薄。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會聽到更口語化的說法,例如 “He’s a tightwad.” 或者 “He’s really cheap.” 這些表達方式更貼近生活,也更能傳達出說話者想要表達的語氣和意思。
要克服這個「翻譯障礙」,我們需要從幾個方向努力:
一、理解語境的重要性: 同樣的中文意思,在不同的語境下,可能會對應不同的英文表達。 例如,「走」這個字,可以是 “walk”、”go”、”leave”、”depart” 等,選擇哪個字取決於當時的場景。 是在散步?是在去某個地方?還是在離開? 語境決定了最終的英文選擇。
二、多接觸不同類型的英文材料: 閱讀大量的英文小說、文章、新聞,甚至是觀看英文電影、影集,都能幫助我們培養對英文的語感,了解不同表達方式的應用。 透過浸潤式的學習,我們更容易理解英文的表達習慣,並自然而然地學會如何用英文思考。
三、善用各種學習資源: 除了字典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在線翻譯工具、例句網站、以及一些專門講解英文表達的學習資源。 這些工具能夠提供更豐富的表達方式,以及不同表達方式之間的細微差別。 例如,查閱例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同一個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運用。
四、多練習,多嘗試: 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實踐。 不要害怕犯錯,大膽地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表達不完美,也能從中學習,不斷改進。 可以嘗試用英文寫日記,或與英語母語人士進行對話練習,都能有效提升英文表達能力。
學習語言是一個持續累積的過程,要學會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想法,需要時間、耐心和持續的努力。 記住,學習語言不僅僅是學習單字和語法,更重要的是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和思維模式。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英語這門語言,並運用自如。 透過持續學習和練習,你就能克服「這是什麼?用英文怎麼說?」這個難題,並享受用英文表達自我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