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下,勞動者創造的價值與其獲得的報酬之間的差異時,一個關鍵的概念浮現出來,那就是我們常說的「剩餘價值」。 要理解這個概念,首先必須釐清其英文表達方式,以及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最常見且最準確的英文表達是 surplus value。 這個詞彙直接且明確地傳達了其核心含義:超出必要部分的價值。 「surplus」意指剩餘、過剩,而「value」指價值。 因此,「surplus value」完整地表達了勞動者創造的價值超過其所獲得的工資的那一部分價值。
理解「surplus value」需要深入探討生產過程中的幾個關鍵要素。 首先,是勞動力的價值。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勞動力的價值並非單純指勞動者獲得的工資,而是指維持勞動者生存和再生產所需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 也就是說,工資只是用以維持勞動者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

其次,是勞動生產力。 勞動生產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剩餘價值的多少。 假設一位勞動者一天的工作時間為八小時,其中四小時的勞動創造的價值足以償還其工資,那麼剩餘的四小時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便是「surplus value」。 如果勞動生產力提高,在同樣的八小時內,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可能超過其工資的價值許多,那麼「surplus value」也就相對提高。 反之,如果勞動生產力低下,則「surplus value」可能很低,甚至可能不存在。
再者,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他們提供生產資料(例如:機器、原材料),並組織生產過程,並最終收取「surplus value」作為利潤。 他們透過壓低工資、延長工作時間或提高勞動生產力等方式,來最大化「surplus value」的獲取。 因此,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關係,在「surplus value」的分配上存在著根本的矛盾。
除了「surplus value」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英文表達方式可以間接地描述這個概念,但這些詞彙通常更偏向於描述結果而非其經濟學原理。 例如:
Profit: 利潤,這是資本家最終獲得的「surplus value」的具體表現形式,但它並不能完全等同於「surplus value」。 利潤是扣除所有成本後的剩餘價值,而「surplus value」則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全部剩餘價值。
Extra value:額外價值,這個詞彙可以部分地描述「surplus value」,但它不夠精確,因為它沒有明確指出這部分額外價值是由誰創造的,以及它與勞動者工資之間的關係。
Unpaid labor: 未付薪勞動,這個詞彙強調的是勞動者創造價值卻沒有得到充分報酬的事實,但它同樣沒有精確地表達「surplus value」的經濟學含義。
因此,在經濟學的脈絡下,「surplus value」仍然是描述勞動者創造的價值超過其獲得的報酬的那一部分價值最準確、最常用的英文表達方式。 理解這個概念,對於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模式、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財富分配的機制至關重要。 學習經濟學,不只是單純的背誦名詞解釋,更重要的是理解這些名詞背後所蘊含的複雜的社會關係和經濟邏輯。 唯有如此,才能夠更透徹地分析當今世界的經濟現象。 而「surplus value」的深入理解,正是一個很好的開端。